1956年7月14日,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在“中国一汽”下线。2023年,我国汽车总产量达3016.1万辆,位居全球第一。短短60余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从构想到实体,一辆汽车的诞生需历经设计、制造、生产三大核心环节。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汽车工匠们辛勤耕耘的汗水与智慧。在此背景下,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吉利职院”)依托吉利控股集团,精心构建了涵盖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多元化专业体系,顺着国家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浪潮,为学生播种下“‘小工匠’要有‘大梦想’”的种子。 日前,本刊记者走进吉利职院,与校长马卫平进行了深度交流,探寻吉利职院的高质量发展之道。 |
记者:自2012年成立以来,学校依托汽车制造,在专业建设方面构建了怎样的特色化体系?
马卫平:谈及专业特色,正如校名所示,汽车无疑是我们最鲜明的特色。基于汽车专业这一核心,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社会发展需求,精心构建了“一主多翼”的专业建设体系。
目前,学校设有汽车学院、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马列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美育中心等6个二级学院(部),下设汽车工程系、新能源汽车系、软件技术系、智能制造系、管理系、人文系、英语系等7个教学系,共开设高职专科专业19个,形成了文、理、工、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其中,汽车方向和智能制造方向的专业作为我们精心培育的特色专业,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目前,尽管我们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已初具特色,但在许多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如专业架构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专业建设的重点突出和集群优势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同步,以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对照国家2024年高职专科专业目录,紧密结合《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精心制订了《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2025—2027年专业建设三年发展规划》。此规划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思路,锚定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对接湖南“4×4产业体系”,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的,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充分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三年后,我们力争形成以汽车产业类专业为龙头的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群和汽车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汽车营销与商贸专业群、休闲运动与赛车专业群等四个专业集群,专业规模争取达到30个,学生规模也争取由当前的7000余人增长至10 000人左右。
记者:在专业建设已基本完善的基础上,学校构建了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马卫平:我们的育人方针是:品性为根,技术技能为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我们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促进国家高质量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所在,是各行业竞争发展的资本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落脚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生产及建设第一线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工匠意识的渗透。学校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落实国家规定的思政课程,还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思政实践与体验教学,多维度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业务技能培养方面,学校提供丰富的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及第二课堂,并从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产教融合等角度实施“三全育人”策略,旨在培养吉利职院自己的“三好”(好品格、好习惯、好技能)学生。
以往,人才培养方案多依据学科逻辑制订,常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我们有听到毕业几年的校友反馈,学校开设的部分课程未能满足职场需求,而部分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知识却被过度强调。这促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中要秉承市场意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再仅由管理层和教师制订,而是邀请校友、在校学生及企业管理专家共同参与,确保方案既符合学科逻辑,又贴近生产实际需求。在具体操作中,必须保证方案突出产教融合特性,注重实践,实现“三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培养过程与企业需求对接、学生成长与职业要求对接,确保学生学有所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记者:您上面提到,人才培养要重点突出产教融合。请问,吉利职院经过多年耕耘,构建了怎样的产教融合发展体系?
马卫平:多年来,吉利职院一直秉持“让教育离产业更近”的理念,致力将学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程建在流水线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上。目前,学校的产教融合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
第一,平台建设。一是共建技术创新平台。例如,在2023年,学校与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共同搭建了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平台。二是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学校与湘潭市汽车产业联盟紧密携手,共同构建了市域产教联合体。联合体不仅将学校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市域产教联合体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行业服务能力。三是共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与吉利汽车集团等多家头部企业、行业协会、大专院校、教育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携手,共同构建产教协同人才培养联盟,全面整合教育资源,集教学、培训、研发于一体,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基地建设。一是产业学院建设。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吉利汽车产业学院、领克汽车营销学院、沃尔沃汽车人才培养基地等。这些学院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丰富的项目实践机会。二是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训实践中心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训实践中心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重要基地,每年都会更新设备和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三是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例如,学校与肖柳清大师工作室合作,采用“项目制”模式,以“吉利机甲”项目为抓手,带动汽车学院师生全员参与技术改造、产品研制、精益生产等环节,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第三,合作育人。一是现场工程师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了一批现场工程师,让学生在校期间便有机会参与吉利汽车智慧工厂的改造项目,从而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快速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二是特色学徒制培养。学校结合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校期间便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由企业师父指导,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三是多样化订单培养。学校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专门制订符合企业要求的课程,实现“订单式”培养。这不仅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记者:产业融合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巨大变革。请问,在此背景下,学校如何强化“重理论也重实践”的教学观念?
马卫平: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实践往往只有“表”,没有“里”。学生虽有机会进入企业参与实训或跟岗实习,但覆盖面狭窄,参与度浅显。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较为滞后。他们过于侧重校内课堂教学,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换言之,尽管师生与企业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这种联系尚显松散,未能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首要任务是强化并革新师生的思想观念。具体而言,学校需引导学生摒弃将考试分数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的传统认知,要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获取不能仅限于课堂内的概念性和逻辑性知识积累,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同样能够提供丰富的知识与技能。然而,在当前的职业教育生态中,实践教育的地位仍然偏低。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提升实践教育水平,提高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为他们与企业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情感纽带。
对于教师而言,若他们缺乏产教融合意识,则难以引领学生形成这种意识;若他们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则难以引领学生获得相应的企业经历。因此,高职教师应树立“两个课堂”的理念:一个是学校的讲台,另一个则是企业和社会。基于此,吉利职院致力通过顶层设计构建相应的机制,解决教师想去、能去、愿意去企业的问题,促使教师在重视理论课堂的同时,也能将实践教育这“一碗水”端平。这是吉利职院乃至大多数职业院校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未来,吉利职院将着重突出“一体三合和四双”的办学特色,“一体”即校企一体化,“三合”即资源整合、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四双”即学生双身份、教师“双师型”、教学双任务、基地双功能,以确保学校能够行稳致远。
记者:新职教法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请问,吉利职院近年来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马卫平: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严格遵循新职教法的指导原则,通过积极推行产教融合等一系列办学举措,为社会,特别是湘潭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稳定的技术型人才力量。
一方面,学校深入贯彻执行教育部、湖南省及湘潭市关于就业工作的各项部署,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学校将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纳入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通过整合有效资源,构建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据统计,2023年,学校共有2105名毕业生确定了毕业去向,落实率高达96.25%,其中选择在湘潭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297人,占比13.41%。基于此,学校获得了“留潭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
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不仅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而且广泛宣传创新创业先进事迹和精神,并举办创新创业主题讲座,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优异成绩。例如,学生在2023年中国品牌创新大会暨第十一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近年来,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成果颇丰,他们成功创办了如“花垣永信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养车之道”“爱车小店汽修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与汽车相关的企业,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已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学校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技术型人才。
记者:面对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学校在制订长远发展战略规划时,将如何未雨绸缪,打造理想的吉利职院?
马卫平:办一所什么样的职业学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些一直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何为职业教育”的学问;“如何职业教育”的智慧;“职业教育为何”的觉悟。我曾经有一个构想,那就是办一所与众不同的高职院校。那么,这所院校不同在何处呢?
首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未来形成全局性的认知。无论何时,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都要循序渐进地实现从“管理”到“理管”的深刻转型。未来的高职学校不能将学生视若孩童,而应视其为成熟的个体,着重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独立决策能力,使他们学会自我驾驭,能自己管理自己。
其次,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体系。相反,我们应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教育之真谛,不仅在于教,更在于育。教乃是一种教条式的灌输,而育则是春风化雨般的熏陶,是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滋养与培育学生,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再次,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看来,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大学教育无法穷尽学生未来所需的一切知识。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聚焦于两点:一是兴趣,二是方法。唯有拥有浓厚的兴趣、科学的方法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前行。
最后,我们致力于培养“三高”人才。一是真诚度与专业兴趣要高于能力,即对于专业的热爱与忠诚,其重要性远超单纯的能力;二是经历高于学历,即丰富的社会阅历与实践经验,其价值远胜于单纯的高学历;三是情商高于智商,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其重要性远高于智力水平的高低。我们坚决反对那种“为学历而学历、为知识而知识”的教育方式,也坚决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育模式,而是追求真正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
做教育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时常审视自己,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期望学生能在校园里享受快乐的教育,能通过快乐的教育增强信心,实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未来,我们将始终坚守这一办学理念与方法,确保学生能够以从容不迫的姿态,用脚步丈量生命的精彩,用微笑面对未来的挑战。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12月D刊总第1306期